【阿元分享】市场瞬息万变!化工巨头跨界布局前景如何?

发布时间:166 阅读次数:166

  号外!加阿元微信“rhyayuan”,受邀加入润滑油聚焦油粉群,及时了解行业最新资讯~

  12月5日,碳酸锂主力合约触及跌停,跌幅7%,报93050元/吨,连续第二日跌停,续创上市以来新低。磷酸锂作为储能系统主要的上游材料,其价格反应了供大需小,同时将直接影响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报价!

  市场瞬息万变,供需格局快速更迭。12月4日,碳酸鲤主力合约 (2401合约) 触及跌停,先是跌破10万/吨,而后持续下跌,跌幅6.95%,报96350元/吨,续创上市以来新低。

  近几年,新能源产业如日中天,带动了储能市场持续爆发。本来这一赛道已经是群星闪耀,市场竞争激烈,但化工巨头们也嗅到了商机,巨资介入,展开血拼,其中就包括荣盛石化、万华化学、恒力石化、东方盛虹、桐昆集团、神马股份等。面对储能行业目前的不尽人意和赛道拥挤,我们不禁要对该行业画一个问号——储能前路是否光明?化工巨头们纷纷跨界布局是正确的选择吗?

  近日,荣盛能源(舟山)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含:储能技术服务;热力生产和供应;集中式快速充电站;合同能源管理等。该公司由荣盛石化间接全资控股。

  2023年7月18日,江苏省苏州市重大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在苏州代管县级市张家港召开,盛虹控股集团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和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在现场正式开工。

  盛虹动能张家港超级工厂项目,总投资306亿元,总体规划产能60GWh,建设新型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研发、检测认证和生产制造一体化基地。

  2023年6月12日,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正筹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宁波利维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收购其持有的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权且不高于76.92%股权,交易完成后,安徽利维能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被誉为中国最赚钱的化工龙头企业,万华正在推进“锂电池材料生态圈”新能源战略,在上游锂资源(盐湖)、正极前驱体、磷酸铁锂、三元、硅碳负极、六氟磷酸锂、溶剂、NMP、PVDF、回收冶金、钠电正极到硬碳等产业链均有所布局。

  2023年5月,万华化学在股东大会上,高层明确表示,加大电池材料资本开支。2023年,万华化学在电池材料项目计划投资33.4亿,同比大增173.8%。

  2023年4月29日,位于河池大任产业园的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佑灿项目1万吨/年磷酸铁锂产线开始投料试车。

  项目终端产品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将有效服务于锂离子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储能以及5G基站等相关行业,目标定位为建成绿色新能源材料产业示范项目。

  10月22日上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年产60GWh储能及动力电池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行。据悉该项目拟总投资100亿元,分两期在平顶山新华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建设。

  除了国内的化工巨头外,国外埃克森美孚、赢创等巨头也加入该行业企图分一杯羹。化工巨头巴斯夫更是一边缩减其他业务开支一边持续布局储能。

  巴斯夫首席财务官德克·埃尔弗曼表示,巴斯夫的成本削减计划是非常明确的。巴斯夫调整成本结构的重点是在欧洲。巴斯夫的目标是 到2026年底削减11亿欧元的成本 ,其中包括关闭工厂,并对该公司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主要生产基地进行生产改造,同时将显著降低在欧洲的全球业务服务和数字业务服务部门的成本,以及其他措施。

  巴斯夫首席财务官强调:“我们准备的措施不仅仅是削减支出。我们正在减少项目数量,并将实施涉及降低支出的替代措施。我们也在利用低迷的市场环境来降低投资成本。”

  巴斯夫公司今年2月还表示, 将关闭路德维希港的一家合成氨工厂及相关设施,并关闭一家己内酰胺工厂。其他关闭的设施包括生产环己醇、环己酮、纯碱、甲苯二异氰酸酯、硝基甲苯和甲苯二胺的生产设施 。 巴斯夫表示,第三季度该公司在中国看到了一些增长,但其他地区的化学品产量出现下滑。

  然而,市场前景仍然不确定。巴斯夫预计,第四季度全球化学品产量将进一步企稳,但考虑到利率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前景“仍然极不明确”。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对需求和利润率造成压力,因为在需求低迷时期,定价权是受限的。

  巴斯夫预计,2024年的开局并不容易。薄睦乐称:“我们对未来的展望较为保守。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来。”

  不过,在进行剥离百亿欧元业务的同时,巴斯夫也为自己在万亿储能市场开辟了一条专注正极材料和电池回收的业绩增长线。

  2023年6月29日,巴斯夫刚刚宣布其德国的第一家正极材料工厂在勃兰登堡州南部施瓦茨海德正式落成,集电池材料生产与回收一体。

  11月,巴斯夫宣布与SK On已达成协议,共同开发行业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同期,巴斯巴、巴斯夫和科莱恩就“高标准大功率充电系统新材料联合开发”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7月,巴斯夫在德国施瓦茨海德建立了欧洲首个电池材料生产和回收中心。这座先进的工厂将包括一个高性能正极活性材料生产厂和一个电池回收厂,标志着欧洲电池价值链闭环的重大进展。这个新的电池材料生产厂是欧洲最大的全自动阴极活性材料生产厂。

  2023年9月,巴斯夫宣布与美国Nanotech Energy、美国电池技术(ABTC)以及加拿大TODA Advanced Materials Inc.合作在北美实现锂电回收利用,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这将使巴斯夫成为北美首家商业化规模供货回收金属正极(阴极)活性材料的公司。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储能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的储能厂商无不大倒苦水:随着欧洲户储市场从去年井喷到今年迅速“退烧”,国内储能行业在产能急剧扩张后随即陷入产能过剩隐忧。泥沙俱下,价格战、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乱象纷至沓来,储能产业陷入阵痛期。

  专家表示,虽然遭遇暂时困难,储能产业仍是“长坡厚雪”赛道。储能产业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行业要实行自律,有序发展,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成本,打造共融的生态,提升产业竞争力。

  “去年储能产业最火的时候,从下游到上游,大家拼命签订单,产能完全跟不上。”行业内相关人士表示。

  2022年,受欧洲能源危机和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欧洲户储市场突然爆发。储能产业呈现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数据显示,当年全球户储新增装机量达到15.6GWh,同比增长136.4%;欧洲市场户储新增装机达到5.7GWh,同比增长147.6%,在全球市场的占比高达36.4%。

  在需求井喷的刺激下,国内储能行业大大小小的项目快速上马。高工产研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达26个,投资额超3000亿元,产能达到820GWh。今年1-8月,100多家储能相关企业推出项目规划,计划投资金额超5700亿元,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规划建设产能超1.5TWh。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有3.7万多家,而今年以来新增企业数量规模已突破5万家。

  很快,形势急转直下。“产能迅速扩大后,大家缓过神才发现堆得有点多,对终端需求有些盲目乐观。”

  欧洲户储产品经销商及安装商大量拿货,但装机速度并未跟上,于是库存起来了。一方面,随着天然气价格回落,欧洲户储市场消费者趋于理性;另一方面,当地安装工人不足也是阻碍库存消化的重要因素。 于是,产能过剩压力很快显现出来。 “户储市场越来越难做,我们年初备的货现在还在仓库里堆着,没有客户要。 ”一位从事户储产品的经销商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储能系统集成商现有产能232GWh,规划总产能超845GWh。相比之下,今年前三季度储能锂电池累计出货量仅127GWh。第三季度,储能锂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0%,适用于源网侧储能的方形储能锂电池产能利用率已低于50%,用于户储的方形储能锂电池(50Ah)产能利用率仅40%。

  “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短期难以消化库存,将持续影响后续出货。”高工产研为此下调2023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预期为180GWh,相比年初的230GWh下调约1/4。华宝新能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证实:“目前欧洲市场储能产品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以储能龙头派能科技为例,2022年,公司净利润达12.73亿元,同比大增302.53%,股价一度暴涨逾3倍;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仅6.55亿元,微增1.54%。特别是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10.05%,亏损3831万元。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下跌超60%。

  首先是价格战,“卷”产能的结果必定是“卷”价格。“这两年,各路资本一窝蜂涌入储能赛道,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战。”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行业低价恶性竞争严重。

  鑫椤锂电数据显示,11月27日,方形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最低价为0.44元/Wh,而年初普遍在1元/Wh左右。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一直呈下行态势。其中,储能系统9月中标均价已降至0.99元/Wh,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8%,与年初相比下降34%。

  近日,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项目开标,投标报价最低为中车株洲所的5.74亿元,最高为欣旺达能源的7.29亿元;综合单价区间在0.638元-0.81元/Wh。其中,中车株洲所为0.638元/Wh。而在此前的龙源电力储能招标项目中,芜湖天弋的投标价为0.66元/Wh。

  在价格战的阴霾下,以次充好现象严重。“一 些企业宣称自家产品保障25年寿命,循环寿命能达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如何检测这些指标?依据什么标准?基本上都是口头承诺。”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11月9日举行的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直言。

  据吴凯介绍,前期投运的一些功率型储能项目,宣称10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3年就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型储能项目,承诺寿命20年,目前实际运行仅3-5年就出现各种问题,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值的一半。

  “我们希望行业百花齐放,比拼技术、设计、安全,而不是偷工减料拼低价,虚假承诺。”吴凯呼吁。

  尽管当下行业存在一些乱象,但业内人士大多保持储能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看法。

  大秦数能国内市场拓展负责人许国民对记者表示,欧洲各国发布了明确的新能源装机目标。当下,欧洲储能市场增速放缓只是阶段性现象。“明年上半年,欧洲市场的户储库存应该会基本消化完毕,品牌力、产品力强,且售后服务做得好的企业产品消化速度会更快些。”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康认为,对于储能的安全运行要收紧,要注重项目运行效果,而不只是成本导向,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把那些仅靠宣传、渠道而不是依靠设备质量立足的企业出清,产品性价比高的企业将胜出,头部企业的优势将夯实。经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让储能行业逐步回归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的光伏热潮中,国内光伏产业曾遭遇过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滑、企业纷纷倒闭的危机。最终,中国光伏产业痛定思痛,展开绝地反击,并通过技术进步重回世界之巅。

  专家表示,国内储能产业要通过技术进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产业竞争力。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建议,加快长寿命储能电池的研发量产,提 高质保标准。 储能电池产能过剩不一定全是坏事,会促使生产厂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应用 。

  最后,对于跨界入局的化工企业来说,在国家大力推动“双碳”的产业政策下,传统的石化化工经营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尤其在能耗领域。而新能源与新材料行业受到政府层面鼓励及优惠政策的支持而迅速壮大,且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此外,传统石化、化工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有着天然的技术等方面的衔接优势,且传统能源化工企业由于体量大、发展历史长、往往积累了相当体量的可利用土地等资源,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若能充分挖掘利用,未来对于传统能源企业转型乃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条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