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厦门古迹寻踪(续编)

发布时间:179 阅读次数:179

  厦门是全国最早提出“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并通过地方立法的城市,厦门的文化工作者,包括地方文史研究者与有力焉、与有功焉。

  10年前,厦门退休教师刘瑞光加入了厦门地方文史研究者的行列。他认真发掘和整理地方文史资料,认真考证和解读地方文史故实,积稿盈箧,成200余篇之谱。其编入《厦门古迹寻踪》诸篇,皆可读之作,出版后受到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现在,他献给读者的《厦门古迹寻踪(续编)》,也具现其地方文史研究的功力。

  厦门的涉台文物古迹很多。《厦门古迹寻踪(续编)》告诉我们,五老峰有陈第、沈有容登山题刻,其相关故实是明代万历三十年 (1602年)征剿倭寇的“平番之征”;日光岩的南居益诗刻,其背后故事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驱逐红夷的“澎湖之战”;南普陀寺前的“御制碑”,记录的是清代乾隆末年台湾的“林爽文之乱”及其“平定”;厦门大学上弦场的“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事关清代嘉庆年间“海贼王”蔡牵在闽台海面的活动。此外,同治六年(1867年)的“樟脑战争”、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郑成功家族、邱良功父子、板桥林家、雾峰林家,以及徐孚远、卢若腾、王得禄、林鹤年、易顺鼎等历史人物,在厦门也留有历史印记和踪迹。刘瑞光同我是厦门一中的同学、闽西红土地的“插友”(插队知识青年),我为他充实而出彩的退休生活、为他对厦门地方文史研究的贡献点赞!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