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新闻写活和生动一些?

发布时间:133 阅读次数:133

  新闻作品是文章。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同样没有一篇相同的新闻。新闻怎么写,怎样把新闻写得活一些、有吸引力一些,新闻到底怎么写,唯有选一个新颖的角度,做一个醒目的标题,写一个引人的开头,用一种生动的语言,新闻也许才会有受众,才会有吸引力。

  遗憾的是在各级企业新闻媒体上,干巴乏味的新闻比重还是比较高。一些记者、通讯员,自己根本不爱看这样的新闻,却在反复生产着这样的作品。

  把新闻写活,让自己的劳动多一些追求和享受;让广大读者获得更多的鲜活信息和读报的美感;让各级新闻媒体增加一些亮色和魅力,提高可读性、易读性和影响力,应当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笔者认为要把新闻写活,力争做到“四个一”,才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这“四个一”是:选一个新颖的角度,做一个醒目的标题,写一个引人的开头,用一种生动的语言。

  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高下之分,未见着笔,已见端倪。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角度选得好,新闻就成功了一半。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面对这同一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立意不同,文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角度的新颖就是要与众不同,要匠心独运。要逆向观察、迂回观察和追踪观察,大可借鉴。请品味以下文章的角度选择味道:《洋劳模受奖》、《犯人赶考》、《电荒不荒农田、限电不限农业》。这些文章或是着意开掘与众不同的新意、选择反差较大的事实、对比强烈的事物;或是报道角度新鲜、标题的冲击势能强烈,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标题是读者读报的第一眼所及之处,不闻有“看报看题”之说?谈到新闻标题,业界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一篇新闻你写得再好,标题是瞎题,或者虽不瞎也平平无光,文章也不会引人注意,更不会令人一见钟情。”“一个标题如果不新鲜,如何能像标语口号一样到处贴,它肯定已经失去了神韵。”“如果文章的标题,让人一看就茫然、木然,这文章还怎么往下读呢?”

  新闻的标题作用切不可小看!精心的制作新闻标题,是写好新闻作品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也是新闻角度的鲜明体现。

  当然,新闻的最重要之处是要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文章,标题做得再精彩也是没有人喜欢读的。但是同样的内容,标题做得好,稿件的成功率就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就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导语的重要性有“导语是展示杰作的窗口”之说,关于通讯开头的重要性有“凤头”之论;俗语更有“万事开头难”之讲。在新闻报道的写作实践中,往往会有写了一个好开头就会精神一振、下笔如风的感受。

  精心地写好开头,是制作好标题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它于文章的成败十分重要,切切不可忽视。

  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是,不少记者、通讯员习惯用僵死的、刻板的、了无新意的新闻语言去报道、陈述本来是鲜活的新闻事实,以至于造成了读者的读报疲劳,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给它注入生气、让它焕发活力,着力去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实践,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了。

  一是换一种说法。同样的事,同样的话,同样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便能摆脱老套,给人以新鲜感,使你的语言生动活泼起来。譬如,不说煤矿工人又脏又黑,而说脸孔黑得送饭的孩子看不出爹来。

  二是说得形象些。即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把它生动活泼地描摹出来,使之具有可感性。譬如厂长和书记犹如一张唱片的两个面,虽然歌词不同,但主题和声音是一样的。

  三是用一些新鲜的口语。写新闻最好有意识的摆脱新闻体,因为新闻体已经用得太火,用得太多,磨损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新鲜感了。所以,适当的掺一些口语,可多一些活气,读来轻松有味。

  与此同时,在使语言生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和尺寸。当生动时,尽可能生动;当严肃时,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新闻语言。不可滥用形容词,使用“口头语”要适度,要力求恰到好处。

  概括起来说,把新闻写得叫人爱看就是:其一,采访获得材料之后、动笔之前要精心选个新鲜角度,这是稿件写好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二,制作一个响亮的标题,这个标题最好能叫人眼前一亮,但要不悖准确真实的原则;其三,在开头与结尾上下点功夫,力求写得有味道一些,尤其是开头,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点之一;其四,新闻语言要在平实的基础上求鲜活,不可求华丽、花哨,可以运用口语,用一些群众语言。把握住了这四点,写好通讯报道就有了主动权。

  话虽好说,真正要做到这些却不是那么容易,希望广大读者和通讯员参照以上建议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