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经济新闻如何动态化

发布时间:195 阅读次数:195

  笔者多年致力于县级广播电视经济栏目的创新实践,在常年的新闻工作中获得了许多体会,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做经济新闻同做其他新闻一样,要写出它的动感来,在动中蕴涵活力,在动中彰显跌宕,为经济新闻注入灵感,赋予生机,这样的经济新闻才有生命力、影响力。

  做经济新闻时,要从事物过程的动态变化中准确地提炼出参与新闻表述的动态因素,然后用运动式的表达技巧来表现事物的变化,揭示其实质,使经济新闻活而不滞,充满动感,富有特色。

  抢抓活的新闻现场,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实手法,鲜活真实地再现新闻发生的氛围和场景,通过展现表象的动态揭示深刻内涵

  经济新闻的常规写法大多是平面化的,直接感觉为静态感,这样的新闻因缺乏动感影响宣传效果。在做经济新闻时,我们力求立体化,静中找动,以动带静,运用现场主持、即兴采访、事件述评等形式,通过对经济新闻的现场把握,寻找最能体现阶段性特点的鲜活事件,以绘声绘色的动态描写、感人的场面或精彩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新闻发生的氛围和场景,从对外在的动态展现中体现事件的特质,从而提升经济新闻的思想内涵。这不仅将经济事件关联关系表现得更加鲜明,塑造了此类新闻的个性,而且以鲜活现场感染受众,扩大社会影响,达到更广泛的接受效果。

  笔者曾为郓城县的酒业包装业做过一篇新闻《这批瓶盖该不该砸》,就是通过对丁长镇瓶盖厂老板和员工对价值三万元的质量不合格的防伪瓶盖砸烂销毁,以保证产品声誉的大讨论的现场报道,表明了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如果质量低劣的产品流入市场,企业将在用户中失去信誉而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甚至难以生存。对这家企业我们以前多有报道,受众十分了解,再用通常手法做新闻,很难收到更好效果。我们就紧紧抓住销毁瑕疵产品这一做法,从企业常年平稳生产的静态运行中,发现企业毁盖题材。标题中的“砸”,掷地有声,激起的是静水,产生的是震动,一石激起千层浪。

  由于这件事已过去好长时间,我们在具体报道中,就以情景再现的形式,现场主持,当场砸盖,人员访谈、群众评点、播音评论等多方位立体化报道,现场热烈,点评激烈,反应强烈,仿佛当时的情景就发生在眼前,给人以现场动态感。

  运用动态镜头提炼超时空、大跨度的经济新闻题材,集中表现经济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增强经济新闻的活性与动感

  众多经济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传统的写法多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轨迹进行归纳总结,好像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历史,这样的新闻经常落入俗套,平中无奇,少有新意,也难以留下印象。如果在报道这类新闻时把经济活动的超时空、大跨度经济新闻题材通过运用动态镜头加以凝练,就能较好地弥补零散体现经济现象的不足,更好地凸显经济新闻的灵活性和动态感。在做经济新闻时,我们尝试着把长时间内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用同一个动态镜头进行高度聚焦,以此集中表现一个新闻主题,增强经济新闻的动感,这样便能有效地减少经济活动枯燥的过程叙述和呆板的时空跨越,缩面成点,以点带面,保持了动感的连续性,使整个经济活动活灵活现。

  穆青和周原采写的通讯《抢“财神”》,就是将一两年内发生的事件,经过活线勾勒,集中在同一个动态画面上进行描述。文中写的是农业技术员刘风理由于搞科学种田经济效益显著,结果被农民视为“活财神”被到处争抢。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阵子,农民抢得他不敢出门,只好到处躲。农民抢不到人就抢他的被子,说“我把你铺的、盖的抢走,看你上哪儿去睡觉!”于是在队与队之间又发生了被子的争夺战。从抢被子发展到抢“财神婆”——抢他老婆。农民说:“有了‘财神婆’,就不愁‘财神’不回来。”短短一两年间,“财神婆”就搬了四次家。抢到“财神”的队,为保住“财神”、“财神婆”,派民兵站岗放哨。只要“财神爷”一起床,就把他的被子卷起来,放在箱子里锁上,晚上回来,再给开锁,铺好睡觉。有的抢不到“财神”,就转向抢他的徒弟。没有多久,他的徒弟们全被抢光了。

  再如新闻故事《马书记卖牛蒡》,记者在跟踪采访随官屯镇赴南通考察牛蒡市场时,抢拍到镇里马书记把随身携带的牛蒡摆到市场,当众推销叫卖,与买家讨价还价,向市场营销员了解市场行情,跟当地种植户探讨种植技术,以及考察团现场感言等瞬间。记者运用了动态镜头,集中展现了随官屯镇的干部带领群众几年来在发展牛蒡种植时,如何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逐步把市场做大,把牛蒡做“牛”的时空缩影,并通过大量对话,把多年来培植现代农业的行为理念,大跨度地浓缩到卖牛蒡上。这些文字通过对时空的高度聚焦,把长期以来持续发生的同一主题的社会经济活动集中表现出来,并以灵活多变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受众关注新闻的热情,架构了经济活动的时空立体空间,渐进到更为宽阔的回味、联想、启迪的境地。更重要的是把不断创新市场观念、发展新兴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的主题体现得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把相对静态的经济新闻题材还原到动态体系中,分析与其相关联的动态变化,用动感的笔触表现经济活动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

  我们平常所采写的经济新闻的题材对象大多相对静态,这类新闻的通常做法有不少是直接从新闻题材表象入手,通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找到确切表达题材本质的突破口,也就是没有抓住新闻的发力点,结果把新闻写得平平淡淡,缺少生气。在做经济新闻时,我们倡导对纷繁杂乱的素材去粗取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把相对静态的经济新闻题材还原,进而置入到动态体系中,把相对静止的新闻看点作为动点,用动感的笔触表现相关联的动态变化,真实再现经济活动发生的原因、经过,发现动的轨迹,把握动的情态,以事物现在、过去、将来时态关联周围事物,还原演化,静中有动,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立体地实现经济新闻动感的结果。

  记者采写的《民营经济绽开郓城百姓笑脸》就是很好的例证。该文没有就经济数字说数字,而是从5年前的郓城县农民的普通生活破题:有新房、不愁吃、不愁穿,却过没有过多的闲钱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更谈不上汽车、大货车、农用车、高档电器。可现如今城乡街头遍布酒店,各色超市琳琅满目,农村学校中有琅琅的读书声,今天农民欢乐开怀,绽满了笑容,鲜明地展示了民营经济带给郓城百姓的生活变化。这则消息,深刻体现出政府重视解决农民增收、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新闻的中心思想。

  总结新闻活动的规律,透析变化轨迹,幻化题材特征,借用修辞表现手法,调动语言技巧,变静为动,把静态的事件描写得生动活泼,塑造其鲜明的个性特色

  由于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经济新闻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局限性,突出表现为对事件静止物态和干巴枯燥的数字缺乏自身的能动价值。要使这种新闻因素产生动感,就要善于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总结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是借用修辞表现手法,或以物拟人,或以景状物。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产生动感效果,关键是要调动语言的技巧,寓动于静,把静态的事件描写得活力十足,呼之欲出。

  例如全国好新闻获奖标题《征地建房为啥等煞人,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本来公文是静物,既不能背东西,也不能旅行,但作者以物拟人,变静为动,使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张盖有39颗公章的公文却在四处旅行的荒唐情景,文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当时经济活动中的官僚主义、机构重叠、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社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