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新史国家太杂、报纸太多背不完?快来查收核心考点

发布时间:98 阅读次数:98

  :新闻史是每位考研人心里的一块巨石(不考新闻史的除外)。时间紧、任务重、背了还忘——你我来自五湖四海,都带着同一副痛苦面具。夏天悄悄过去,我们应对新闻史的策略要从转变,死磕教材为时已晚,从真题中锁定重点、提高备考性价比才是正确思路。

  故此,小小班整理了近年来各大新传院校初试真题中的新闻史考点,帮助同学们在茫茫史海之中找到考察重点,有的放矢。简言之,新闻史太多背不完,背这些核心考点就完事啦!

  本期是新闻史重点梳理的最后一期——外新史,为大家梳理了外新史中的重要报刊、新闻界机构、以及外国新闻活动的名解。

  《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它将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逐日公布,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凯撒遇刺后一度废止。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内容主要是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参众两院议事情况、民事和刑事案件、宗教活动等。

  手抄新闻即手工书写的文字新闻。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以《每日纪闻》为代表的手抄新闻纸每天在公共场所公布,由书记员抄写卖给读者,形成早熟的手抄新闻体系。文艺复兴之后,僧侣失去对文字的垄断、贸易活跃、邮政服务完善,15世纪再度出现发达的手抄新闻体系,新闻信成为活跃一时的手抄新闻形式,用于宣传、交换情报和私人新闻,流行于贵族和统治者。16世纪,意大利、英法等国家商业发展迅速,影响商业进程的因素成为新闻,就有专人打听这些消息后抄售,出现威尼斯小报。因此,手抄新闻也专指1566年在威尼斯出现名为“手抄新闻”的小报,即“格塞塔”。由于手抄新闻仍是一种昂贵的新闻形式,历经数百年才逐渐取代了成本低但可靠性也较低的口头新闻,随后兴起的印刷新闻使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

  古登堡是德国美因茨工匠,金属活字和印刷工艺的发明者。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与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截然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浇铸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印刷可以大量而讯速地复制信息,并向广大受众传播,这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起展开竞争,它们的业务日益跨过国界,并且与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为了确定既定的事实和各自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三社四边协定,又称“联环同盟”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联社虽然参加了,但规定只能采访美国以内地区。该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新闻的范围并规定相互支换采集到的新闻,1934年被废除。

  《星法院法令》,即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的“出版法庭命令”。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0年,在54年间这个法令成为英国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后来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复辟时都将此法作为出版管制的基础。该法令规定:全体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伦敦市外,除了牛津与剑桥大学,一律禁止印刷;除非教会同意,不再允许新的出版商登记;特许制的各项规定;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申请许可,否则处以12便士至14先令的罚款或坐牢处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和印刷机有扣押、搜索、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出版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但牛津与剑桥大学的印刷商各限有1名学徒。

  是英园伟大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冶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的政论小册子。弥尔顿私自出版书籍引起国会愤怒,被传至园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在国会上做了长篇演讲,后印制成小册子。其中系统闻述了新闻自由思想,提些反对封建集权主义、强化出版的论点。这篇文幸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提出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其思想形成了现代”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由修正过程”的概念。

  便士报,又称廉价报纸,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便士报的特点有: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政党;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趣味性的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便士报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的演变奠定基础。

  《卫报》,前身即《曼彻斯特卫报》,是1821年泰勒创办的英国地方报纸。1855年由周报改为日报,在泰勒家族和斯科特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成为英国闻名的高级报纸,并在全世界发行,读者多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自创办以来一直是自由党代言人。1959年改名为《卫报》,1964年编辑部迁往伦敦,在高级报纸中,风格较《泰晤士报》活跃一些,设计精美,多次荣获全球报纸设计大奖。1999年建立的《卫报》网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2006年采取“网络优先”的经营策略,将网站服务从英国扩展到全世界。《卫报》网站实行全媒体策略,将视频、音频素材嵌入到数字新闻之中,让报纸编辑出镜解说。

  《泰晤士报》,前身是1785年约翰·沃尔特创办的《每日环球纪事报》,该报当时也接受政府津贴,但不多。1788年改名为《泰晤士报》,并逐渐在伦敦报纸中声名鹊起。数年内《泰晤士报》派出的记者及时报道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英国逐渐积累了良好的声望。1803年次子接管报纸,不再接受政府津贴,成为独立报纸。1808年试行总编辑制,并于1817年正式实施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的制度,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新标志。1908年哈姆斯沃思买下,1914年改为便士报,报道一战保持了较高的声誉。1981年被默多克集团买下,2004年实行小报化改革 ,版面较过去活泼。《泰晤士报》是英国第一家设立付费墙的全国性报纸,2010年起每周3英镑。

  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在伦敦正式创办,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通讯社之一。该社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涉及面广、素有“迅速、干练”之称。其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这一路透的传统项目经过不断革新,现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信息提供者。1870年签订“三社四边协定”,沿着大英帝国的路线年间,该社连接欧亚、北美、澳大利亚的电缆,成为世界级通讯社。1914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改组为报联社体制。2007年被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并购。

  《每日电讯报》,1855年6月斯雷创办,是英国第一家廉价报纸,也是其中最为成功的。创办几天就转手于利维,9月改为便士报,更换主人后注重采写第一手新闻,刊登特约作者的文章,注意以大众化的形式推出新闻和评论。1856年劳森接手报纸编务,大胆采用美国式的编辑方式,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聘请高水平的记者和作家参加报纸工作,扩大报道面,根据读者的特点采写新闻。1888年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二战后成为“半高级报纸”,重视国际报道,以严肃性新闻和人情味新闻相结合为方针,读者以中产阶级为主。1994年首开先河创办英国第一家报纸网站。

  BBC,也即英国广播公司,1922年由马可尼公司联合另外五家电器制造商集资组建,这是英国面向公众广播的开端。最初组建的目的是为了推销收音机,节目内容有文化、社会服务等,后来增加了新闻节目。收听费用通过收取收音机附加费和执照费来解决。BBC的业务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宗旨是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节目应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和兴趣,而且必须是“健康的、良好的”。新闻节目中,使用客观报道手法。娱乐节目较为正统。一贯重视受众反馈研究。BBC成功试播电视,是世界电视广播的开端。1936年BBC开始提供电视服务,二战期间中断,1946年重新开播。1967年BBC首次采用彩色信号播报温网锦标赛,开启彩色电视时代。

  由于广播对社会的影响重大,英国国会决定采用公共企业的形式经营广播事业,使之既不为私人占有,又不受政府直接控制。于是从1927年元旦起,由国王发布特许状将民营改组为公共机构,授予其在全国经营无线电广播的特权。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战后英国就如何打破广播电视的垄断展开了多年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1952年续签BBC新的特许状,仍然授予它12年独占广播的权力。1972年,议会同意开放商业广播电台,之前负责管理民间商业电视台的独立电视局改组为独立广播局,简称IBA。1973年,英国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这对于打破BBC的垄断有很大意义,但也形成了双头垄断。

  《波士顿新闻信札》,1704年该地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刊,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是美国的第一张报纸。该报上有经过官方批准出版的字样,带有半官报色彩,内容和形式仿照《伦敦公报》,但社会新闻较多,还有少量广告。坎贝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办报认真,对读者负责,注意报道本地新闻消息,文字简练有力,信息量比较大,并且重视刊登广告。但该报在国外新闻报道上并不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坎贝尔认为新闻即是“最近的历史”,不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曾格事件,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第一个里程碑。1733年纽约的一位出版商曾格创办了《纽约周报》,该报发布的一条消息和一则广告嘲讽了州总督,次年曾格被抓进监狱,报纸在其妻子的坚持下继续出版。1735年此案开庭审理,费城律师汉密尔顿赶到纽约亲自为他辩护,汉密尔顿坚持谎言才构成诽谤,陪审团宣布曾格无罪。美国的海洋法系使得该案例产生了一定作用,对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被认为是检验新闻出版自由的试金石。这个事件是美国新闻出版自由观念的滥觞。

  美国第一份廉价报刊,1833年9月3日由本杰明·戴创办于纽约,该报的成功得益于本杰明·戴全新的办报方式:首先,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售价一美分,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刊登大量广告;其次,该报注意刊登题味的新闻来吸引读者注意;第三,该报销售得法,主要靠报童在街头销售。但该报的格调不高,为了招徕顾客充满低级、庸俗、耸人听闻的消息,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最突出的是关于月球人的假报道。

  1951年享利·雷蒙德与两位同仁合作创办《纽约每日时报》,后改名为《纽约时报》,主张客观报道,国际新阐丰富,风格和《泰晤士报》类似,奥克斯接手后将其发扬光大,首先确定了庄重严肃的新闻风格,报道重点是政府新闻,时事评论和金融消息,任用优秀主编范安达,首家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以“客观、超党派”态度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该报是一份以政界、企业界、知识界为读者对象的高级报纸。

  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黄色、暴力方面的事件,以达到扩大销路目的的报道。起源于赫斯特和普利策竞争,典型特征:(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2)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3)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义的标题和版式;(4)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线)报道内容流于肤浅等。1901年之后,《世界报》和《新闻报》的竞争才趋于缓和,十午后,黄色新闻浪潮才平静下来。

  扒粪运动,是20世纪初以杂志为主体发起的运动,主要目的是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知。以《麦克卢尔杂志》三组重要文章开始,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的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在《麦克卢尔杂志》的引导下,《人人杂志》《柯里尔杂志》等也加入揭丑者行列。1905年以后《柯里尔杂志》成为继《麦克卢尔杂志》之后揭丑运动的主力,该刊在1905年和1906年发表了许多涉及经济、社会问题的文章。随着一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扒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

  KDKA电台,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被认为是美国广播事业的开始。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茨堡创办。开办当天就播报了哈定和考克斯竞选总统的新闻,从此广播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台至今仍在播音,但后来纽约的大广播网已经使得KDKA及其他早期电台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也即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NBC,1926年由“美国无线电广播之父”萨诺夫创办于纽约,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起初有蓝色网和红色网,红色网内容以娱乐为主;蓝色网是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电气公司建立的若干电台组成的联播网,内容一般是新闻和严肃的音乐文化节目,1943年根据FCC条例被迫出售,后发展为ABC。CBS,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年成立,为16家广播电台联合组建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1928年“电视之父”威廉佩利取得公司控制权,1931年开始试播电视,以新闻为先导。ABC,1943年成立于纽约,前身是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蓝色网。ABC是三大电视网中起步最晚的,也是实力相对弱的。

  《人民之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由雅各宾派领导人之一马拉创办,属于政论性质的“观点报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结合革命进程有力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及时揭露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叛变倾向,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主张颁布限价法,严惩情节恶劣的奸商。这些主张后来在雅各宾专政下付诸实现。1793年马拉遇刺身亡后停刊。

  哈瓦斯社,法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1835年哈瓦斯创办于巴黎,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巴黎几十家报纸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为他的订户。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哈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初期曾靠快马传送,1837 年开始用信鸽,1845年在国内开始用电报,在欧洲主要城市建立分社。50 年代普遍使用电报向欧洲供稿。70年代通过海底电缆把新闻业务扩展到拉丁美洲。进入20 世纪,哈瓦斯社的业务继续发展。但是20 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它的财政日趋恶化,于是越来越依靠政府补助维持,显示出明显的官方意志。二战爆发后,哈社被德军接管,成为纳粹宣传工具。维希政府将其改组后彻底瓦解。

  《费加罗报》,法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日报,立场偏右。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出现的像英国《泰晤士报》那样的“高级报纸”。原是一家小报,1854年改为现名,1866年变成日报。该报实际立场保守,但新闻业务方面有较高水平,该报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版面安排恰当,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法兰西“贵族风格”的报纸。读者以文化水平较高的商界人士和高级职员为主,现在每天约出100版,附加经济专页和体育专页。广告收入丰厚,销数稳定。现属索克报业集团。

  《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无产阶级报刊,1848年创办于科隆,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宣传内容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德意志共和国;主张无产阶级积极参加革命,争取领导权,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新莱茵报》除周一外,每天出版。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版301期。

  沃尔夫通讯社,1849年由沃尔夫创办,德国第一家通讯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1859年起该社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签订新闻稿交换合约。1870年成为19 世纪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1875年接受国家津贴而成为半官方通讯社。一战爆发后,沃尔夫社与路透、哈瓦斯社联系中断,被迫中止在德以外业务。一战后,沃尔夫社降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接管沃尔夫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创始人施普林格20 世纪30 年代起从事新闻工作,经过一系列收购和创办报刊活动,逐步形成欧洲最大的出版集团。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集团拥有全国性日报《图片报》和《世界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纸《星期日图片报》《星期日世界报》等60 多家报纸、100 多家杂志、许多出版公司和广告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

  “白红贯日”事件,日本新闻史上较为典型的迫害报纸事例。《朝日新闻》8月26日晚刊在报道关西记者大会时写道:新闻记者不能安安稳稳履行自己的使命,以金瓯无缺而自豪的我大日本帝国,岂不面临最后受审的日子了吗?‘白虹贯日’的不祥之兆正雷电一般闪过头顶。”政府以“破坏安定秩序”的罪名起诉执笔者和编辑,硬说“日”代表天子,此矛头指向天皇,罪过非浅。右翼势力将社长村山龙平毒打后绑在公园的石柱上示众。通过白虹事件,明治末期以来实际上行进在企业化道路上的报纸,幡然醒悟其企业性。迄今关于报纸力量的幻想被打破了,对政论新闻事业以及发动群众运动的最后留恋被丢弃了。从此,报社更加致力于企业发展。

  NHK,日本广播协会,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1926年在政府的指示下由三家广播电台合并而成,战争期间发展迅速,是日本法西斯主要宣传工具。战后盟军对其进行改造,1946年启用NHK作为对外呼号,1947年确立NHK真正公营的性质,脱离政府、政党而作为独立机构运作。1953年其所属的“东京电视”成为日本第一家开播的电视台。现拥有三个全国性无线广播电台,一个卫星音乐广播台,两个全国性无线电视台,两个卫星电视台。不播广告,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听和收视费,以及国民的自愿捐款。其最高管理机构是12人组成的经营委员会,由首相和和征得参重两院同意后任命,会长由委员会产生。总体上看,其节目较为严肃传统,新闻力求准确公正时效,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金字塔报》,埃及第一大报纸,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大报,一般被视为代表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媒介。1876年创刊,前身是塔克拉兄弟创办《金字塔报》周报,1881年改为日报,并迁往开罗出版。该报现在分国内和国际两个版,国内版每天20多版,为及时报道最新新闻,国内每天出版三次,发行60多万份。国际版在伦敦出版,向欧洲和北美发行,发行量近20万份。它以消息及时、信息量大、文字简短、标题醒目、内容广泛为特征。在国内外均设有分支机构。

  “刘家功夫针铺”是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版印刷广告,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实物。这则广告是我国古代广告技术重大发展的标志,它包含构成商品广告设计的最基本要素即含有商标、标题,又有内文商品介绍,是相当完整的古代平面设计广告作品。北宋东京打破了“市”“坊”界限,透过刘家针铺铜版广告,可以看到政府开明优容的政策、繁荣昌盛的商业贸易、领先世界的活字印刷等发明、鼎盛的科学与文化传播及兴盛的广告表现形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