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州是如何实现经济“稳盘育新”的?广州市统计局局长这样解读

发布时间:130 阅读次数:130

  “2023年广州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在承压中稳步恢复,稳中有进、稳中有优,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联合发布的《202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局长陈小华解读认为,广州经济的基础与韧性较强,各领域产业发展的新成就和科技创新的新成效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塑造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一批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动能新优势正不断培育壮大。

  问1:2023年,广州的经济总量突破了3万亿元,跨上了新的万亿元台阶。这一年来广州经济得以稳步恢复向好的基本支撑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2023年广州的经济总量在疫情防控转段、经济逐步恢复的情况下实现较大的突破,这是很不容易的,也体现了广州经济的基础与韧性是比较强的。从为经济运行提供要素支持的“基本盘”来看,广州具备较强的人口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和完善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资源,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人财物等的优势,为广州的经济社会稳定恢复、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力量。

  从人口红利来看,2023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8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9.3万人,比疫情前的2019年末增加51.5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611.7万人。近年全市人口增长年均增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仍然居前列。

  2023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3.72,仍保持在正增长区间,高于全国(-1.48),户籍人口机械增长17.77万人,机械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的较高区间。位居全国人口热门迁入城市之列的广州,人口继续流入的趋势仍然明显,越来越多的“广漂”扎根广州成为“新广州人”,这对广州在培育都市圈的过程中,将有利于更深层次激发人口红利,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为人口超大城市启航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从人流物流的角度来看,2023年,广州枢纽型城市的发展韧性和活力充分体现,全年完成客运量3.0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83万人次,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连续四年居全国单体机场首位,同比增长1.4倍;全年完成货运量9.29亿吨、日均货运量254万吨,广州港以集装箱船舶平均0.62天内完成装卸位居全球主要港口第一。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接待过夜旅游者5544.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0%;全市文旅消费总额3309.49亿元,增长47.3%。入境文旅消费26.79亿美元,增长1.5倍。

  再看微观层面的经营主体增量,当前,广州实有各类经营主体超340万,2023年全年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54.04万户,比上年增长30.1%。其中作为全市经济运行重要支撑的“四上”企业培育成效持续显现,2023年年报在库“四上”企业增加至4.43万家,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全省的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居前列。

  从金融基础来看,近年来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2023年末达16.33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第4位,资金吸附能力不断增强。其中,贷款余额增长较快,2023年末达7.67万亿元,比2022年末增长10.5%。

  最后是持续的民生投入,近年来,广州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比达七成,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6.4%,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城镇新增就业33.01万人;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7.6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84万户;旧楼加装电梯累计建成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8.72万个,在校大学生人数(超160万人)多年来居全国城市之首。作为华南地区医疗中心,广州拥有12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44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百强医院数量(10家)居全国第3,多个专科医学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问2:近年来,广州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前来看全市新动能培育壮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哪些方面汇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答:2022年,广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正是这样的战略定力,让我们不仅守住了宏观经济“稳”的基本盘,更在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巩固增强“进”的新动能。

  先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取得新进展。广州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3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5%。转型升级释放动力推动两大优势产业向纵深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布局为广州汽车产业链稳固“锚点”,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317.92万辆,整车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产量超过广东省的2/3、全国的1/10上。品牌广汽埃安销量2023年一举跃升为全球车市场前三,并成功布局“出海”业务,全力构建全球产销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形成新支柱,2023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广药集团连续三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具有高研发投入特征的生物药品企业也逐步释放产能,康方药业、百奥泰、百济神州、云舟等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固本培优实现新突破。2023年,广州服务业增加值22262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三,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六成,新兴信息技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健康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增加值规模均超千亿元。

  科技创新强市不断推进取得新成果。广州着力打造“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加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居全球第十,目前拥有广州国家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之重器”,还有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家省实验室、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全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2022年,全市R&D经费支出988.36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3.43%,近15年来R&D经费支出每年均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2550.82亿元,连续六年稳居广东省第一。

  两业融合加快推进形成新引擎。数字产业创新生态逐步形成,优化构建软件产业集群,名列全国8个“中国软件名城”之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规模均超1500亿元。产业数字化赋能转型发展,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引进树根互联、阿里云、航天云网、浪潮云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致景科技、树根互联成为独角兽企业。数字“新基建”优化升级,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5G基站9.17万座,建成数量持续四年全省第一。

  问3:在各地都在抢抓产业新赛道的环境下,广州目前的前沿产业、新兴产业等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有怎样的表现?

  答: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广州致力于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一批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2023年,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和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中的数字创意产业实现的增加值规模已经超过16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

  从投资领域看,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步伐加快,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连续2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全年同比增长25.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势较好,同比增长19.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投资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15.5%和26.6%,将不断为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科创特征明显的行业也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全年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2%和36.8%;新动能产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倍、80.0%;工业机器人、服务、传感器、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7.1%、43.8%、28.8%和21.6%。

  广州有丰富的科创资源、活跃的创投主体,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分别占广东省的70%和60%,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随着广州着力构建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赋能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将为广州以科技自强之力催生产业新动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提供强劲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