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怀疑太阳系可能是被设计出来的?

发布时间:198 阅读次数:198

  在人类首次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猜测,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是不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

  1995年10月6日,人类第一次观测到飞马座51b,这是一颗系外行星,正当我们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些科学家却冒出一身冷汗,为什么?

  因为飞马座51b距离恒星太近了,平均距离仅有788万公里,而太阳系中,距离恒星的最近的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是4600万~7000万公里,当然这不是“惊恐”的理由,真正让科学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颗飞马座51b是一颗气态行星,而太阳系中最靠近恒星的水星,属于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石,金属中心以铁为主元素,外层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地形地貌多样化,有高山、峡谷等,参考地球即可。

  不仅仅是水星,靠近太阳的金星、地球、火星都属于类地行星,外围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却属于气态行星。

  简而言之,太阳系中行星的布局是“类地行星在内圈,气态行星在外圈”,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测到其他星系的数据也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很多系外气态行星,都跟恒星距离非常近,也就是说,气态行星在星系内圈,类地行星反而在星系外圈。

  从生命诞生难易程度来讲,类地行星无疑有着更大的优势,不是因为类地行星有生物落脚的地面,而是这类星球拥有更丰富的元素,例如碳、氢、氧、氮、硫、磷、钠镁、氯、钾、钙等,而且如果能有类似于水的溶液,将更有利于生命的诞生。

  从细节角度分析,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四颗类地行星更像是“创造生命的四种方案”,最终地球成功诞生了生命体。

  水星近日点距离为4600万公里,是太阳系中距离恒星最近的类地行星,但水星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且没有大气层,白天温度高达420℃,晚上温度又迅速降到零下180℃,这样的环境无法形成液态水。

  金星的质量约为水星的15倍,有足够的条件形成大气层,而且距离太阳较远,表层温度没水星这么高,也具备形成液态水的条件,据科学研究,金星可能曾经有过汪洋大海,但后来金星出现大规模火山喷发,把星球内部的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集中式排放出来,很快金星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导致平均温度高达460℃,而且金星没有磁场来抵御太阳风,此外,金星的自转方向跟其他七大行星相反,这种奇怪的自转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待研究。

  起初,人类在探测火星时,发现火星一片荒凉,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火星表面有古老的河床。

  火星的质量约为金星1/8,且距离太阳较远,温度适中、有大气层、存在磁场,这些因素导致远古火星上存在过海洋,照理说,生命也可以在火星上诞生,可为什么如今变成这么荒凉死寂呢?

  科学家认为火星虽然距离太阳较远,温度方面没问题,但终究是质量太小,内核冷却后,火星失去了磁场保护,太阳风无情摧毁了大气层,因此火星的海洋最终消散在宇宙中,如今变成了一颗寒冷干燥的荒漠星球。

  从水星、金星、火星的失败案例来看,太阳系内诞生生命的类地行星,最好要距离恒星不远不近,质量够大到足以形成磁场。

  地球的质量是火星的9.3倍,到恒星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内核既不会太早冷却,又足以产生强劲的磁场来保护大气层,再加上适中的距离,刚好能满足液态水的长久存在,慢慢的,生命的种子开始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太阳系中除了8大行星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天体,特别是柯伊伯带,经常有小天体会从外圈朝内圈移动。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灭绝了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可想而知,如果是一颗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小行星,直接撞到地球上,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或许地球将变得不再适合生存。

  好巧不巧的是,地球外围刚好有个“保护神”,各种小天体在朝内圈移动时,基本会被木星强大的牵引力给“捕获”,要么撞毁在木星上,要么成为木星的卫星。

  例如1994年7月17日,SL9彗星原本朝内圈移动,它释放的能量高达40万亿吨TNT的当量,威力是几十亿颗广岛,虽然根据后面分析,SL9不会撞到地球,大概率是“擦肩而过”,况且即便地球被SL9彗星撞上,也不会出现文明覆灭的情况,但也是一场特大灾难。

  最后SL9被木星“捕捉”后撕裂成21个碎片,威力最大的G碎片以210000公里的时速径直撞入木星,对木星造成的“伤口”比球直径还大,不得不说,木星的确在“保护”内圈有可能出现生命的类地行星。

  如此布局,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还是天然巧合,现在未知,期待将来的某一天会揭开这些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