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润阳城》第七十期——张菊知 “胥由一德馨”【骨肉乡闾】【誓不同流】

发布时间:95 阅读次数:95

  原标题:《廉洁文化润阳城》第七十期——张菊知 “胥由一德馨”【骨肉乡闾】【誓不同流】

  阳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厚重,文化深远,其中以杨继宗为代表的“廉吏”文化,更对清廉阳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阳城县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编创了《廉洁文化润阳城》一书,该书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廉吏”因素,以历史朝代更迭为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立完整的故事、深入浅出的感悟,从数百位阳城在外致仕者及外地来阳城为官者中选录了杨继宗、王国光、陈廷敬、张敦仁等40余名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发挥廉洁文化培根铸魂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打造“清廉阳城”文化名片。

  张锦,号菊知,山西阳城化源里(今县城内)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于乡,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大挑试试用于直隶,次年六月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知县,后又任清丰(今河南清丰县)知县。

  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一个秋天,阳城县令宋本敬正在衙门里处理公事,忽然衙役来报,说县城内化源里新举人张锦求见,有要事商量。

  这个张锦,可是阳城的名人,他在十二三岁时,听乡亲们讲述杨继宗断案的故事,就对这位明成化年间本乡的天下第一清官羡慕不已,立志长大要以他为典范,做一个好官。长大成人后,张锦学问渊博,性情古奥,不畏权势,凡是县里有什么积弊之事,他都勇于向县里仗义执言,请求革除。又因为爱菊如痴,一生作有《菊花吟》百篇,自己认为,“世之知余者莫如菊,而世之知菊者莫如余也”,以菊之知己自喻,并著有《菊之著述》三卷。所以,自号菊知。

  张锦直言道:“前日向大人所建议的减免百姓苛捐杂税的事,大人落实得很好,百姓十分称赞。近日来秋雨连绵,县内各大小河流水满为患。我刚才路过城东门外的宝带桥,发现桥下水流不畅,三个桥空小,被上游下来的草木泥沙堵塞,需要不时清理,方可保证桥下水流通畅,一时不清理,桥就有被水淹的危险,让人担心。”

  “我来就是和大人讨论这个问题。”张锦娓娓道来,“当初修建这座宝带桥时,是按照古制修的,桥下留了三孔,虽然美观,也符合规制,但桥孔太小,一遇大水,杂物堵塞,就容易发生危险。现在已经不适用,请求县令聘请能工巧匠,用木头支撑桥身,撤去三孔,改为一孔,则弊尽除,一则利民,二则也是县令为阳城做的一大功绩。”

  秋后,宋本敬果然启动了宝带桥改造工程,万民欢欣。不上月余,工程竣工,由三个小桥孔,变成了一个大桥孔,不但看上去美观如玉带,而且大桥孔再也不怕杂物堵塞,上下欢喜。乡人们知道这是张锦向县令建议的结果,专门做了镌刻着“骨肉乡闾”四个大字的石匾门额,镶到了张锦的门上。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锦被朝廷选中(在举人中挑选),在天津试用了一年,就被任命为河北清河县知县,后来又调任河南清丰县知县。虽然他是个知县,但却从来没有县官的架子,经常穿着便装下乡走访,调查民情,不管对待读书人还是老百姓,他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好比父亲和儿子一样(待士庶如家人父子),和他们打成一片,访寒问苦,切实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清丰人太史彭仁山用“似此双清合,胥由一德馨”的诗句来赞扬他。

  张锦爱民如子,对待上级则是公事公办,一点也不含糊。大名府知府贪污成性,任意提高赋税,想从中揩油,张锦坚决拒绝。知府说:“千里做官,为的吃穿。趁着在官位上有机会赶紧捞些油水,等你将来老了想起来别后悔。况且,我让你提高赋税,不是光给我好处,你也有份啊。”

  张锦正色道:“我当官就是为百姓服务,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如果不能好好为他们搞好服务,我才后悔呢!”

  “十官九贪,剩下你一个就是清廉的吗?水至清则无鱼啊!”知府“循循善诱”地启发他。张锦不吃他这一套:“你贪是你的事,我不贪是我的事。有鱼没鱼不要紧,关键水清就行。”

  张锦不但拒绝提高赋税,而且还要求知府给清丰县百姓减免赋税,对于知府提出的许多不合理要求,他想都不想,一口拒绝。

  一次,二次,三次,知府在张锦这个小知县面前屡屡碰钉子,终于被惹恼了。他利用自己在朝里的关系,找了个借口,把张锦贬到了新疆伊犁。当时,有人对他说:“你的事并不大,只要去求求知府大人,也许就不会流放到这么边远地区了。”

  在新疆流放的十年里,张锦没有自暴自弃,坚持诗文创作,用诗词和戏剧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祝福。嘉庆初年特赦回乡后,以诗酒自娱,一生著作丰硕,著有《蜃楼集》《塞外词》《回文赋》和《梅花》《菊花》各120首杂体诗,还有戏剧《桃月源》《鹊桥仙》《新西厢记》《新琵琶记》等,是清代一位著名的戏曲家。

  古代读书人往往喜用某植物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寄托自己的情感。从楚国屈大夫的兰花,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再到陶渊明痴迷菊花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不体现出文人雅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张锦一生酷爱菊花,作有《菊花吟》百篇,常以菊之知己自喻,自号菊知。张菊知爱菊,以菊励志,以菊名志,以菊示高洁情操,以菊显坚贞不屈,即使遭陷流放不毛之地,仍不改清廉之志,此等风骨令后人敬佩不已。

  “似此双清合,胥由一德馨。”与其同时代的太史、河南清丰人彭仁山赞美张菊知的清誉与官声,称其在河北清河县与河南清丰县两个地方都有清正声誉,全是因为他始终如一的品德蕴含着芳香。人民领袖毛主席,曾挥毫写就《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 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上阙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神姿,言其风骨;下阙主要写梅花的风貌,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自信、独特的形象,激励人们树立威武不屈的气概和革命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张菊知为人低调,为官质朴,体察民情,爱民如子,宁可得罪上司,绝不盘剥百姓,对上傲骨铮铮,对下仁心浓浓,故深得百姓爱戴。即使被贬新疆伊犁,也是决不失节,日理事务,夜作诗文,以苦为乐,洒脱豁达。退隐归乡后,更是诗酒自娱、享受生活,实在是个有原则、有追求、有境界、有品位的大写之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朝诗人元稹的《菊花》一诗道尽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张菊知以菊花自喻,自励,成就了“凌寒不凋,独占枝头”的高洁品格。做举人时,虽无官无职,却敢于直言,积极献策,尽力为百姓办暖心之事;为官时,敢于坚持原则,据实犯上,敢为百姓担当。高洁的品格,绝非孤芳自赏,而是心中有民爱民、时刻为民护民的广博情怀。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必须有一个无法抛弃、无法搁下的事业,才能变得无比坚强。”张菊知便是如此,他一生命运多舛,犹如凌风傲霜的菊花,从不屈服,就是因为他把“解民倒悬,济世安民”作为了无法搁下的事业。

  说道菊知,不得不说及他的兴趣,他一生除了工作,唯爱菊,爱诗。爱菊以明志,言诗以抒情。可以说两种都是高雅的、脱俗的。其实兴趣只是与志向相伴而生的,志向支配趣味,兴趣体现志向。需要强调的是,兴趣却有着优劣之分。好的兴趣可以使人向上向善,不好的兴趣则有可能把人引上歧途,乃至堕入深渊。还需指明的是,兴趣是可以培育的,也是可以中途改变的。变好则进,变劣则退,反过来又可影响到志向,故不可小觑。现实生活中,手握权力的大小官员常常被别有用心者围堵,而围堵的第一步就是投其所好,喜欢啥就送啥;或者使其兴趣由优转劣。一些官员则丧失警惕,沉湎其中,以至不能自拔,最终害人害己。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培育高尚兴趣,远离低级趣味,是十分重要、必要的,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坚持,如是方保自身无虞,修炼有效,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