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理:寻迹洛阳十三朝 夏

发布时间:64 阅读次数:64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900多年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这样为洛阳“代言”。

  洛阳是北宋西京,这里“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是古人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北宋之前,已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的建都史长达1500年。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2000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如是说。今天,在洛阳腹地的伊洛平原上,沿洛河一线分布着五大都城遗址,分别为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称“五都荟洛”。

  《逸周书·度邑解》中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就升起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而伊洛平原上的洛阳夏都二里头,则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中国”。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鲧、禹父子先后受命,治理水患,河洛地区是他们治水活动的“主战场”。《汉书》中有“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的记载;《淮南子》中说,“禹治洪水,通辆(音同环)辕山”,并留下了禹在辆辕山上化身为熊的传说。

  伊阙在今洛阳城南,辆辕山在洛阳东南。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伊河崖口举行了涂山之会。《史记》称“夏之兴也以涂山”,这确立了大禹的天下盟主地位,也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存在400多年后,夏王朝为商所灭。它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又在河洛大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迹?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般认为,追溯夏王朝的历史,要从大禹治水开始。

  据《尚书》《史记》《山海经》等记载,帝尧在位时,洪水泛滥,众人推举鲧去治水。鲧治水失败后葬身羽山,治水的重任又落到了他的儿子禹身上。

  禹吸取教训,改堵为疏,足迹遍布河洛大地,成功治理了水患。洛阳一带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故事很多,如洛阳城南的伊阙,其得名与大禹治水有关。

  东汉时,班固在洛阳著《汉书》,其中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北魏时,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说:“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伊阙即龙门,也称天阙、禹门等。如《两京新记》中称,隋唐洛阳城“北据山麓,南望天阙”;唐人刘沧在《登龙门敬善寺阁》一诗中说:“禹门烟树正春色,少室云屏向晚晴。”有时候,人们也称禹凿龙门为凿龙。

  伊河是洛河的支流,它从栾川发源流向洛阳,途中经过崖口,就是嵩县城南的三涂山。

  历代典籍对三涂山多有记载,如《水经注》中称,崖口山峡“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三涂山是古代洛阳的南部屏障,又称涂山等。相传大禹治理伊河时,在这里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下了儿子启。治水成功后,他又在涂山举行了中国最早的“阅兵式”——涂山之会。

  据《左传》记载,当时“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各国诸侯对大禹十分尊敬,只有防风氏首领故意迟到,被当场诛杀。这场盛会确立了大禹天下共主的地位,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史记》中说,“夏之兴也以涂山”。

  今天,这个两山夹峙、伊水中流的地方,当地仍称崖口,也叫伊河水门。三涂山上曾有大禹庙,山下有大禹路和大禹公园等,纪念大禹的历史功绩。

  鲧的封地在崇,即今嵩山一带。嵩山之南有阳城,据《水经注》记载,“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阳城即今登封市告成镇。嵩洛自古为一体,如唐代地理著作《括地志》中称:“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选为继承人。他曾想让位于帝舜之子商均,并为此避居阳城,可天下人不答应,他只好不再推辞。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登封王城岗遗址附近发现了刻有“阳城”字样的东周陶片,从而推断这里很可能就是“禹居阳城”的阳城所在地。

  《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武则天在洛阳登基后到嵩山封禅,改阳城县为告成县。相传周公营洛时在这里测过日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主持建造了观星台,而阳城遗址博物馆就在今天的观星台景区内。

  启是大禹和涂山氏的儿子,但大禹年老时并没有传位给他,而是传给了曾追随自己治水的伯益。伯益效仿大禹,避居阳城,表示愿让位于启。结果,启没有推辞,顺水推舟就成了夏后帝启,也称夏启,开启了“夏传子,家天下”的王位世袭模式。

  《史记》中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似乎夏启继位是众望所归。然而,也有说法认为,大禹因启不堪大任,才决定传位给伯益,启的天下是从伯益手中夺来的。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将“公天下”变为“家天下”,首先遭到了有扈氏的反对。《史记》中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最终,夏启取得了甘之战的胜利。

  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夏启又召集天下诸侯,在阳翟举行盟会,史称钧台之享。《括地志》中称:“阳翟,洛州县也。”明洪武年间,阳翟改名钧州;明万历年间,为避明神宗朱翊钧之讳,钧州又改称禹州。现存古钧台位于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区,为清康熙年间重建。

  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地处伊洛平原,即“自洛汭延于伊汭”的夏都二里头遗址一带。

  太康是夏启的儿子,他在位时耽于享乐,喜欢到洛水南岸打猎,有时竟数月不归。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见状,趁机占据斟鄩,使太康“有家难归”。

  据《史记》记载,太康失国后,他的五个兄弟埋怨他,在洛汭作了《五子之歌》。后来太康去世,他的弟弟仲康在后羿的扶持下继位。仲康死后,又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相。

  此时的后羿无意再忍,遂将相赶走,自己当了国君,史称后羿代夏。他定都斟鄩,后命丧亲信寒浞(音同卓)之手。

  寒浞夺位后,又派人追杀被后羿赶走的相,最终相被杀死,他的妻子却活了下来,并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少康。

  少康长大后励精图治,在其他部族的帮助下平定了寒浞之乱,并致力于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在位18年后,迁居于原。《括地志》中记载,故原城在济源县西北二里处。清代《济源县志》也称,原城在济源县西北,“今呼为原村,居济渎庙西”。

  现在,原城遗址也称庙街遗址,就在济渎庙西边不远处。史载少康迁原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杼继位。数年后,帝杼又从原城东迁老丘。老丘为宋地,据史料记载,其地望应在今开封陈留一带。

  帝杼很有才干,夏民也对其十分尊重。《国语》中曾称杼为“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即他是能继承大禹功业的人。

  在杼之后,夏王朝又经历了槐、芒、泄、不降等人的统治。到孔甲时,因为他“好方鬼神,事”,最终导致了诸侯叛乱。他死之后,皋、发及癸等人相继在位,而癸就是夏桀,夏王朝的亡国之君。

  再说原城。西周初年,周武王曾封其幼弟于原。春秋时期,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晋文公率军平叛,周襄王便将原地赐给了晋国。当时原地之民不愿归晋,晋文公还留下了“伐原示信”的典故。

  一般认为,夏王朝在孔甲时走向衰落,如《国语》中称:“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至于夏桀,则是这个王朝的终结者。

  据《史记》记载,夏桀能“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是一个喜欢到处征伐的暴君。当时气候无常,“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人们怨声载道,商汤遂以“夏德大乱”为名,一举灭夏。若按《国语》中的说法,则是“伊、洛竭而夏亡”。

  据《竹书纪年》等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也就是说,自禹开国到桀亡国,夏王朝共存在了471年。

  商灭夏后,夏王室的一支姒姓贵族被分封到了杞国(今开封杞县),奉祀夏的宗庙。除此之外,夏人还曾分为两支,向南方和北方分别迁徙。在夏都斟鄩即今二里头村一带,考古人员则发现了“最早的中国”,无论是宫殿遗址还是乳钉纹青铜爵、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珍贵文物,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华夏第一王都”的故事。

  《逸周书·度邑解》中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也就是说,夏王朝建都在“自洛汭延于伊汭”的伊洛平原上。

  汭指河流交汇或弯曲的地方,那么,伊汭就是伊河入洛河处。至于洛汭,则是伊洛河汇入黄河的地方,又称洛口。

  历史上,随着河道变迁,伊汭的位置曾不断东移。夏都斟鄩所在的洛阳偃师翟镇二里头一带,部分遗址被河道冲毁,不过,这里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可供人们了解夏王朝的往事。

  今年53岁的陈育红在翟镇工作,老家也离二里头村不远。她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一直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当讲解志愿者。

  “上学时在历史书上看到二里头,我都会激动半天。因此,三年前看到博物馆招募讲解志愿者的消息,我顶着呼呼的寒风,骑着电动自行车就来了。很幸运,最后我如愿留了下来,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她很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与龙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在神话传说中,大禹和黄帝一样都是“黄龙体”,他治水的时候,“有神龙以尾画地”。

  夏启是大禹之子,《山海经》中说他“乘两龙”;夏帝孔甲在位时,甚至还有驯龙和吃龙肉的记载,并留下了“刘累御龙”的典故。

  当然,除了这些虚实难辨的记载,人们要了解夏王朝和龙,还离不开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超级国宝”,它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叫“中国龙”。夏王朝视龙为图腾,即使夏亡之后,这种龙崇拜也没有消失。如《史记》中记载,淳维是夏桀之子,他在夏亡后逃往西北,成为匈奴人的先祖,同时也带去了夏人祀龙的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匈奴酋长都要大会龙城,隆重地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

  按照考古学的说法,人类文明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夏王朝是青铜时代的开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并非寻常物件,而是多为象征王权的礼器。

  以乳钉纹青铜爵为例,它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然而,如今人们很难想象,古人用它是怎样喝酒的。

  倒不是夏代没有酒。据《吕氏春秋》等记载,大禹时仪狄已经造出美酒,少康更是秫酒的发明者,被后世尊为酒祖杜康。

  既然有酒,自然也得有酒器,比如爵。只是乳钉纹青铜爵“身形”瘦长,容量不大,与其说它是饮酒器或温酒器,倒不如说它是一件礼器,用来将加热后的芬芳酒香祭祀鬼神。(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文 记者 曾宪平/图)